从民营企业到百年老厂 110岁利泰依然青春焕发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5-12-31
12月26日,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举行110周年庆典座谈会,向世人宣告110岁的利泰依然青春焕发,正以矫健的步伐昂行于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怀揣民族大义 甘当民族工业的先驱
“利泰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缩影,她的身上烙上了各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她的史册上镌刻着许多时代精英的名字。”退休老领导王绍元在利泰工作了40多年,对利泰的几多沧桑和传奇依然记忆犹新。
1905年,蒋伯言、顾公度等太仓富绅怀着“实业救国”的民族大义,创立了“济泰纱厂”。随后20年,济泰实践了在地方“业兴办学、济世救民”梦想。1926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的初衷促成“济泰”更名为“利泰”。伴随着扩建增锭,利泰推出的“醒狮”牌纱线享誉大江南北。
被日军强行接管的动荡岁月里,利泰历经了数次工人运动,经历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近乎奄奄一息。
沙溪解放,利泰获得新生, 不仅养活了沙溪三分之一人口,而且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百年利泰不言老,勇立潮头,和大多数国企一样,积极尝试体制和股权制度的改革。
知进退懂取舍 牵手战略投资商金昇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重创,利泰未能幸免。“知进退,懂取舍,让我们渡过了难关。”利泰总经理王耀武在总结利泰青春常驻的秘笈时说。
在战略上,利泰进退有度,选择了战略投资商金昇。这一年的6月,怀着对百年利泰的敬意,带着“稳定、改造、提升”的战略规划,金昇入主利泰,不轻易解除一名与企业患难与共的员工,不轻易拆除一片承载利泰历史和文化的砖瓦……并购当年,利泰扭亏为盈。
从聘请技术专家到优化管理流程,从设备工具改造到工艺技术提升,从优化原棉采购到调整产品结构……利泰在战术上,取舍有道。
“我们干得很辛苦,销售上去了,为什么利润不乐观?”18岁进厂的王丽娟与利泰的命运已融为一体。当看到周边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关、停、并、转时,她也担心着利泰的前途。
纺织业已被贴上了“传统”和“限制”的标签,百年利泰如何改造提升?在第二个百年的征程中如何抒写新的传奇?
沿着“一带一路” “三步走”铸造“纺织航母”
4月28日,总投资约32亿元的库尔勒首期100万锭项目开工建设;6月28日,奎屯100万锭纺纱及200万锭筒子纱加工项目开工;7月28日,乌兹别克卡什卡达里亚州卡尔希市的12万锭环锭纺纱项目奠基。
“从今年起,我们实施‘三步走’战略,走出去,建设新疆、乌兹别克的项目;走回来,完善总部建设;布局丝路,引领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雪平表示,库尔勒首期项目已经竣工7个厂房,封顶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正在安装和调试4个工厂的成套智能设备;奎屯一期项目将于明年7月30日前投产运营……到2018年,利泰丝路项目将达到700万锭规模,预计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净利润率约10%。
在有着88年历史的“小红楼”里,王耀武介绍,2018年起这里将建成利泰集团总部,着力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博物馆,成为全面展示利泰纺织业历史及演变进程的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创意工场,成为全国纱线、面料、服装等相关纺织产品的创客孵化基地;建设未来工厂,建成一家产能5万锭、万锭用工4人的示范性智能工厂。
“在2021至2025年,利泰将走好第三步。”潘雪平表示,利泰将整合优势资源,逐步打造符合“绿色、智能、定制、共赢、循环”的全新商业模式,引领和推动中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记者 李孝忠)
怀揣民族大义 甘当民族工业的先驱
“利泰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缩影,她的身上烙上了各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她的史册上镌刻着许多时代精英的名字。”退休老领导王绍元在利泰工作了40多年,对利泰的几多沧桑和传奇依然记忆犹新。
1905年,蒋伯言、顾公度等太仓富绅怀着“实业救国”的民族大义,创立了“济泰纱厂”。随后20年,济泰实践了在地方“业兴办学、济世救民”梦想。1926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的初衷促成“济泰”更名为“利泰”。伴随着扩建增锭,利泰推出的“醒狮”牌纱线享誉大江南北。
被日军强行接管的动荡岁月里,利泰历经了数次工人运动,经历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近乎奄奄一息。
沙溪解放,利泰获得新生, 不仅养活了沙溪三分之一人口,而且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百年利泰不言老,勇立潮头,和大多数国企一样,积极尝试体制和股权制度的改革。
知进退懂取舍 牵手战略投资商金昇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重创,利泰未能幸免。“知进退,懂取舍,让我们渡过了难关。”利泰总经理王耀武在总结利泰青春常驻的秘笈时说。
在战略上,利泰进退有度,选择了战略投资商金昇。这一年的6月,怀着对百年利泰的敬意,带着“稳定、改造、提升”的战略规划,金昇入主利泰,不轻易解除一名与企业患难与共的员工,不轻易拆除一片承载利泰历史和文化的砖瓦……并购当年,利泰扭亏为盈。
从聘请技术专家到优化管理流程,从设备工具改造到工艺技术提升,从优化原棉采购到调整产品结构……利泰在战术上,取舍有道。
“我们干得很辛苦,销售上去了,为什么利润不乐观?”18岁进厂的王丽娟与利泰的命运已融为一体。当看到周边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关、停、并、转时,她也担心着利泰的前途。
纺织业已被贴上了“传统”和“限制”的标签,百年利泰如何改造提升?在第二个百年的征程中如何抒写新的传奇?
沿着“一带一路” “三步走”铸造“纺织航母”
4月28日,总投资约32亿元的库尔勒首期100万锭项目开工建设;6月28日,奎屯100万锭纺纱及200万锭筒子纱加工项目开工;7月28日,乌兹别克卡什卡达里亚州卡尔希市的12万锭环锭纺纱项目奠基。
“从今年起,我们实施‘三步走’战略,走出去,建设新疆、乌兹别克的项目;走回来,完善总部建设;布局丝路,引领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雪平表示,库尔勒首期项目已经竣工7个厂房,封顶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正在安装和调试4个工厂的成套智能设备;奎屯一期项目将于明年7月30日前投产运营……到2018年,利泰丝路项目将达到700万锭规模,预计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净利润率约10%。
在有着88年历史的“小红楼”里,王耀武介绍,2018年起这里将建成利泰集团总部,着力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博物馆,成为全面展示利泰纺织业历史及演变进程的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创意工场,成为全国纱线、面料、服装等相关纺织产品的创客孵化基地;建设未来工厂,建成一家产能5万锭、万锭用工4人的示范性智能工厂。
“在2021至2025年,利泰将走好第三步。”潘雪平表示,利泰将整合优势资源,逐步打造符合“绿色、智能、定制、共赢、循环”的全新商业模式,引领和推动中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记者 李孝忠)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