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式联动救援 高科技设备运用 内河救援实现辖区全覆盖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7-10-16
  我市内河航道里程近400公里,每年有上万艘次船舶通过,水上交通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今年以来,市地方海事处紧紧围绕水上交通安全不放松,通过建立应急救援制度,成立青年志愿应急分队以及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有效筑牢了内河水上交通安全屏障。
  内河水上搜救成功率100%
  9月25日4时30分左右,市地方海事处接报警电话称,“皖宜X”船因骤雨导致船舶进水过量,于南郊宝银砂石厂码头发生船体倾斜并开始下沉。
  海事执法人员接警后,立即驾驶苏海巡0574艇、苏海巡575艇前往现场救援。经现场勘查,该船货仓、机舱均已进水,船体搁浅暂无下沉危险,但因机舱进水,水面出现大量油污。执法人员在确认无人员安全威胁后,立即用围油栏将事故水域进行封闭隔离处理,并铺放吸油毡吸收水面油污。很快,水域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险情得到排除。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地方海事处接处警68起,水上搜救成功率100%。辖区无水上交通死亡事故,未发生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堵航和船舶污染责任事故。
  在联动机制上,该处打造了“点”、“线”、“面”的立体式联动模式。“点”是指海事处下面的海事所与辖区堤闸、边防、水警等实行工作联勤、执法联动。“线”就是海事条线联动,与周边兄弟单位建立“信息联通、执法联动、应急联防、搜救联合”机制。“面”就是海事与消防、气象、打捞、环保以及防污染设备厂家建立联动机制,借助他们的设备优势和专业技术力量,确保快速应对、有效救助。
  根据水上搜救需要,该处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水上应急搜救综合演练,以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高海事队伍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人、车、艇保持随时待命状态,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救得赢”。
  科技设备提升救援能力
  近日,记者在市地方海事处看到,一艘全副“武装”的海巡艇停泊在码头上。工作人员介绍,这艘“苏海巡575艇”总长10.5米,型宽2.9米,马力达225匹,最高航速可超过20节,配备有雷达、AIS、VHF、导航等先进的科技设备,适航于内河A级航区,是该处航速最快的海巡艇。此艇的投入使用,将显著提升该处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监管水平。
  目前,市地方海事处已有8艘海巡艇,还有一批现代化的执法搜救设备及其它应急搜救设备,基本实现辖区水上救援全覆盖。在这些设备中,总长超过18米、装配有最新电子设备及航行设备的“苏海巡0577艇”,具有拖带能力强、巡航时间长等特点,能够满足辖区低等级航道的水上救援需要。
  市地方海事处近年来先后配备了“北斗导航”和“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设施和设备,安装到海事执法车和艇上,通过对辖区重要航段和节点设置视频监控点,使远距离实时掌控辖区水域船舶的动态信息成为可能,为海事执法、水上应急处置搜救等工作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在重点航段、节点、桥梁等处均安装摄像头,工作人员借助信息平台能及时掌握辖区动态,既做到有的放矢,也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记者 薛海荣)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