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强市”谱写新时代乐章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1-05

  从打下第一桩到100万标箱,太仓港用了15年时间;从100万标箱到400万标箱,花了9年时间;从400万标箱到700万标箱,仅用5年时间。现如今,集装箱年吞吐量攀高至700万标箱以及疏港铁路专用线开通,标志着太仓港跨入了“铁水联运”新时代,也标志着太仓“以港强市”战略开启新篇章。

  放大“ 沪太同港化”效应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太仓港主动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分工、加入循环,提升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太仓港与上港集团联合组建上海港太仓服务中心,沪太两港实现“港口服务一平台、口岸通关一体化”,创新推出“一揽子”扶持政策,货物进入太仓港视同进入上海港。太仓港开辟宁波港支线,把宁波港的服务延伸到太仓港;作为江海转运枢纽,太仓港全面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网络体系;重庆9家长江支线班轮和安吉内河支线驳船在太仓港实现调头集并。

  2021年,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同比增长35%,全国排名跃居第8位,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12年长江第一、连续4年江苏第一。其中,沪太两港联动运输箱量超110万标箱,江海中转箱量达到373万标箱、同比增长33%,帮助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进出口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约5亿元。

  跨入“铁水联运”新时代

  2021年12月29日,一列火车从浮桥装卸作业场出发,沿着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发往河南郑州圃田站。这标志着太仓港跨入“铁水联运”新时代,初步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将更有效地支撑腹地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长三角各港口,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长江干线12个重点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之一。开通后,它将以集装箱及适箱货物运输为主,围绕浙江地区的纸浆、安徽地区的汽车零配件、成都地区的高新电子产品、新疆地区的农牧畜产品,为相关货主企业设计海铁联运物流方案。预测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近期货运量为388万吨/年,远期可达603万吨/年。

  太仓港口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紧密衔接苏州(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其他各功能板块,建设太仓港综合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园区,充分发挥太仓港特色口岸资质优势,打造华东地区进口食用水生动物、进口冰鲜等高端食材的贸易集散中心;开辟太仓港-新疆等精品货运专线,打造新疆农贸产品和俄罗斯商品贸易基地;通过与头部航运物流企业合作,推动物流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太仓港由“物流通道”向“物贸基地”转型,高水准打造长三角多式联运示范样本,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形成示范效应。

  扛起“以港强市”旗帜

  “项目进入了主体施工阶段,2021年实际完成投资额5亿元。”太仓苏宁环沪电商运营中心项目负责人方永红介绍,这一项目翻开了苏宁物流自建仓储网络、布局长三角区域智慧零售和物流服务的崭新一页。

  港区是太仓港的直接经济腹地。近年来,港区运用全球化、互联网、供应链思维,推进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出口导向向进出口并重、物流周转向价值创造转变,强化品牌招商、精准招商,高质量建设临港现代物贸产业园和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和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

  除了太仓苏宁环沪电商运营中心等项目外,港区还集聚了斯凯奇、京迅递、似鸟、夸特纳斯、中瑞、CJ荣庆等物贸经济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港区物贸经济稳步前行。

  规上工业产值首破千亿

  每隔2分钟,就有一台20英尺集装箱走下生产线,一个班次可生产350台20英尺集装箱或250台40英尺集装箱。2021年1月至11月,太仓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实现产值67.9亿元,同比增长345.7%。

  在中集等规模企业的带动下,2021年港区预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04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2亿元,总量列全市第一;完成产业项目投资超50亿元,总量列全市第一。完成进出口总额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7%。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15位,较上年上升2位。

  今年,港区将进一步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产业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三大先导产业,拓展高端装备、功能材料、健康医药三大优势产业,强化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三大骨干产业,加快航运物贸中心特色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基建项目建设,推进中央企业、美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三个特色集群增量扩容。(记者  李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