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筑梦的“码头人”徐宁龙—— 见证“沪太同港”的十年蝶变
“今天的正和国际成为‘沪太同港’的典范,太仓港更是成为全球第25强、全国第8强、长江第一集装箱港口。放在10年前,这样的成就想也不敢想。”现任太仓正和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的徐宁龙在太仓港工作了12年,7月2日,谈起正和国际的变化,他如数家珍,心中充满自豪。
徐宁龙,1988年2月出生,江苏泰兴人,大学毕业后,他扎根正和国际,在平凡中坚守,在奋斗中筑梦,与太仓港一路同行、一起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高飞。在见证一个个“第一”悬挂到太仓港门楣上的同时,他个人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扎根港口展抱负
“那时候,我们公司前面的这些仓储企业都还未建成,有的只是一片农田,公司南面则是一片芦苇荡,就连综保区的规模也没有现在的大。我常乘坐203路公交车,沿路有很多瓜田,还记得那时经常在瓜田买西瓜拎到单位。”虽然当时的正和国际刚刚蹒跚起步,但徐宁龙没有动摇,立志扎根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一展抱负。
刚进公司时,徐宁龙被分到业务部门任职。得知公司操作部门人员紧缺,他便主动放弃相对轻松的业务岗位,申请调到操作部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融会贯通计划室各岗位工作,成为计划室负责人。
他不断强弱项、补短板,在发现自己现场实际操作经验欠缺时,又主动申请进入生产一线学习深造。4年值班经理的磨练,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助力他成为一名懂业务、熟流程、精管理的“码头人”。
码头生产操作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就这样,4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码头人”的工匠精神,将初心融进灵魂,为太仓港发展踵事增华。
赢得机遇共成长
“2014年以前,太仓港南三期、北三期属于一家公司——太仓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彼时的航线主要是内贸航线。2014年以后,正和国际与上海港合作,一港集散,两港联动,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2016年达到设计吞吐量,2021年飙升到164万标箱。”谈起南三期精彩华丽的“十年蝶变”,徐宁龙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也感谢公司给予的成长机会。
合作后的南三期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作为生产部门负责人,徐宁龙找出薄弱环节,各个击破。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他制定出“不停工无缝衔接交接班方案”;在不借助GPS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内集卡全局调度功能,在节约生产投入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随着本地进出口业务的发展,闸口通过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他带领团队开创缓冲区功能,开发电子小票,方便了操作,节约了成本。
面对一批来自日本的精密仪器接卸作业的挑战,徐宁龙带领团队主动与货主沟通,统筹安排,制定出稳妥的操作方案,安全卸载了这批精密仪器,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深化合作再出发
2022年5月7日,由太仓港口管委会牵头搭建的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分中心在正和国际揭牌成立。徐宁龙见证了沪太两港合作的智慧、决心和力量。他表示,这正在提升太仓港港航物流资源整体配置能力和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加速太仓港腹地企业外贸货源“陆改水”的进程。
沪太同港动作频频。随着太仓港四期码头建成,南三期受托运营四期码头,正和国际对外运营。在公司的安排下,徐宁龙带领操作部团队主动对接四期自动化码头,研讨梳理自动化码头作业流程和作业工艺,全程参与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生产调试工作,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完成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联调联试工作,实现南三期与四期码头融合发展,也推进了正和国际吞吐量稳步提升。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徐宁龙表示,他们没有时间回味成功背后的艰辛,他将与太仓港同事一起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系统功能,提升服务能效,不断满足客户对于“长江流域——上海港”的物流链依赖,为保障产业链物流链畅通、维护产业稳定发展贡献“太仓港力量”。(记者 李孝忠/文 见习记者 顾宇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