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稻田大闸蟹“爬上”餐桌 稻渔综合种养效益好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7-10-23
  在稻田龙虾喜获丰收后,稻田大闸蟹又进入收获季。经过5个多月精心养殖,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大闸蟹20日开捕。这意味着度假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出“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新模式。
  前天,记者遇到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介平正带着工人们捕蟹。只见稻田四周一只只大闸蟹爬出水面,悠闲地在田间“晒太阳”;稻田间,稻谷饱满、稻穗低垂,即将成熟的水稻丰收在望;拉起地笼,迅速将一只只往上爬的螃蟹倒入网中……
  “这片‘稻蟹共作’基地有100多亩。由于前期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5月初才在稻田里放入蟹苗,这与一般池塘养殖相比,蟹苗投放时间要晚一个多月。”老周告诉记者,尽管由于投放时间较晚以及受今夏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稻田大闸蟹个头不大,但由于实施低密度精细化养殖,每亩水面放苗在400只~500只,养殖用水全部引自长江,完全采用绿色原生态养殖方式,稻田大闸蟹产量非常稳定,品质也相当好。从开捕情况看,稻田大闸蟹每亩产量在70公斤左右。  
  其效益如何?老周笑着算起了账:“稻虾共作”模式,小龙虾产量在10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4000元;“虾稻”产量约500公斤/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亩均产出效益基本在1万元左右。“稻蟹共作”模式,大闸蟹产量在70公斤左右/亩,产值8000~9000元;“蟹稻”产量在400公斤左右,产值在4000元左右,其效益大约在1.3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这两种生态种养新模式,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今后将在新塘、东仓等村再建200亩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广这两种生态种养新模式,加快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从目前情况看,‘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两种生态种养新模式均取得了成功。”度假区农技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度假区仅试点建设了200多亩示范基地,其中养殖稻田小龙虾40亩,稻田大闸蟹100多亩。小龙虾和大闸蟹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起到除草除害作用。其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其排泄物还起到增肥效果。由于农药对小龙虾和大闸蟹具有杀伤性,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喷洒一滴农药。这意味着,采用“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模式生产出来的水稻质量更好,品质更高,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对此,市农委水产指导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是国家鼓励的新技术模式,它是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优势,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以发挥巨大生态效益。市农委将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区镇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太仓“落地生根”。(记者 李华)

责编:朱敏